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許多華人大概都只會想起在西歐的塹壕戰或者被視為喪權辱國的巴黎和會。然而,一戰中並不缺乏中國人的身影,例如德日之間的青島戰役就是在當時的德國殖民地青島一帶發生的,此外,亦有十四萬左右的華人被招募到西歐從事勞力及少量技術工作,這些勞工歷史上稱為中國勞工旅(Chinese Labour Corps,CLC)。
1916年,英國陸軍元帥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 1861-1928)提出需要21,000的勞工來解解因戰爭傷亡而造出的士兵短缺問題。因此,英國這個傳統殖民大國亦致力從殖民地或中立國家招募勞工來騰出更多的士兵送往前線作戰。而另一方面,法國亦存在住同樣的問題,需要從其他國家尋覓人力資源。而遠東的中華民國就成為了英法兩國的目標。由於中國一開始時並非參戰國,所以招募剛開始時都比較尷尬,由英法兩國在中國的殯民地政府負責招人。1916年5月14日,法國和中國簽訂了關於五萬名勞工的合同,之後,英國戰時內閣亦批準在中國徵募勞工,並將勞工部隊正式命名為「Chinese Labour Corps」,即中國勞工旅。儘管由法國徵募的勞工並不屬於中國勞工旅,但普遍上都被統稱為「中國勞工旅」。直到1917年8月14日中華民國正式向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民國政府才開始以官方身份招募勞工。對於中華民國,他們十分樂於為英法提供勞工,一方面可以省去派遣軍隊參戰的費用,另一方面又可以賣個人情給英法兩國,有助於戰後談判中贏得一定的國際地位。
這些勞工大部份都是來自山東省。由於當時中國大部份地區生活貧瘠而且國內政治局勢不穩,再加上英國方面願意提供優厚的人工,所以大部份勞工都很樂意離鄉別井。來到前線的中國勞工旅主要從事低技術的工作,例如搬運貨物、建造營房、挖掘戰壕、裝填沙袋、鋪設鐵路、修建公路等,亦有部份勞工進行修理軍用車輛,維護火炮等武器的工作。一戰結束後,中國勞工旅仍保留約八萬名工人,繼續處理戰後事議,例如填埋彈坑、挖掘啞彈、收卷鐵絲網、掩埋屍體等等。儘管勞工旅並沒有參與戰鬥工作,但仍有大約二千名勞工在服役期間喪生,大部份死於戰後的西班牙流感,亦有部份因敵方施襲時被殺,或者在履行職務時受傷身亡。陣亡的中國勞工主要安葬於法國北部與比利時大約40處公墓。另外戰爭結束後,亦有大概五千至七千人留在法國,成為日後巴黎華裔社區的前身。
近年,位於英國及法國的華裔社圈一直都希望可以將這段歷史重新帶到世人眼前,而在英國亦在慈善組織正在進行募捐,希望可以在英國建立一座紀念碑,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到其官網查閱更多資料:http://ensuringweremember.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