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中的意大利

話說阿水日前參加了一個由倫敦意大利文化協會舉辦的講座《English Words – Italian Worlds》。演講者Marco Liviero是位文學教授,他雖然是意大利人,但他卻曾經在英國貴族學校伊頓公學教英文,所以說起英文來都是正宗的英式口音,沒有一絲意大利口音。

 

這次講座的內容是探討為何英國作家總愛引用意大利作為作品的背景,意大利怎樣激發起他們的創作靈感以及英國作家怎樣通過意大利來探討英國社會及英國人的身份認同。講座只有短短的一小時,所以講座的內容都只是圍繞了文藝復興時的英國文學(莎士比亞)以及維多利亞時期文學(狄更斯)對意大利的描述。雖然Liviero教授也有稍微提及過現代文學作家E. M. Froster福斯特,但對他的討論卻明顯比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的少。

 

莎士比亞和意大利之間有過許多緋聞,但撇除這些緋聞不說,莎士比亞很喜歡以意大利作為作品背景,著名的有《羅密歐與茱莉葉》 (凡羅拿/維羅納)以及《威尼斯商人》(威尼斯)。伊莉莎伯時期的英國作家喜歡引用意大利是因為當時英國人的身份認同尚未建立,所以他們偏向從外地尋找靈感,而意大利夾於歐洲和非洲之間,再加上其濃厚的文化以及眾多Nation states的環境,讓莎士比亞能夠在這遍既暴力又浪漫的地方幻想英倫應當如何發展。到了維多利亞時期,意大利再次成為英國文學家的焦點,到歐洲大陸旅遊進修也成為了上流社會的熱潮(這也是英式意大利城市名的起源),不過和伊利莎白時期作家探討英倫身份的目標不同。維多利亞時期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期,英國人的身份認同亦早已建立,因此許多英國作家在描述意大利時都會或多或少透露出他們對意大利的鄙視以及身為英國人的傲慢。不過即使如此,意大利依然深受維多利亞作者們的喜愛,當非洲和亞洲始乎離英倫社會太遠時,意大利剛好給了他們一個不太遠又不太近的異國背景。總體而言,意大利獨特的文化背景啟發了英國不同時代作家的創作靈感,時至今日,意大利依然深受許多創作人的喜愛。

 

話說阿水兩年前曾經修過一個學科是關於英國文學的,而本人就閱讀過圖中三本的維多利亞時期小說:George Elliot的《Middlemarch》(羅馬)、Wilkie Collins的《The Haunted Hotel》(威尼斯)以及Mary Elizabeth Braddon的《Lady Audley’s Secret》(北意,尤其是都靈)。三本小說雖然內容、設定、類別都極為不同,但這三本小說都是有以意大利為背景的情節,而該情節往往都是故事中的轉折點。例如在《Middlemarch》中女主角Dorothea是在羅馬了解到自己仰慕的丈夫其實只是一位虛有其表的學者,《The Haunted Hotel》整個高潮劇情都是在威尼斯發生,而《Lady Audley’s Secret》中雖然沒有特意描述意大利,但是故事其中一個高潮是男主角Robert Audley通過Lady Audley舊行李箱上的都靈標籤得知她的真正身份。這幾個例子或多或少都引證了維多利亞時期作家對意大利的喜愛以及英國人對意大利這個國家的獨特想法。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